一站式数字展馆设计施工机构

全国咨询热线:4000 836 887

新闻中心
新媒体艺术的问题
来源:网络 | 作者:ckssport | 发布时间: 2015-12-12 | 280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首先要从认识媒介开始。

  由材质带来观念的界;由装置带来对空间和场域的认知;电视和摄影机出现后给我们带来了数字图像交互的可能性;而生命艺术和基因艺术则带给我们带对生命本体语言的把握。新媒体艺术作为当代艺术中最前沿的活跃领域,无疑是最具当代性、综合性和实验性的。同时它也在科技手段和思想理念的最前沿领域探索推进着。

 

从物质媒介到数字媒介


质象的问题


    我们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首先要从认识媒介开始。举个例子:数字绘画长让人以为是是一绘画种类,而实际上太却是依靠数字技术来进行实现的图像。从理念的延续性来说,要让大家解读图像并且能进入到新媒体艺术中其实是有一把钥匙的,在之前教育当中这是被忽略了的一点。而从样式上来说,这就是抽象的图像样式,但是我们并不没有把它称之为抽象,而是以我一直坚持的“形质与质象”这一概念来理解。这也是从中国的思维理念中探索与当代结合点。质觉就是从中国思想出发,研究当代艺术的思维方式,思考当代艺术中的形质与介质的方法,且不能简单将非具像都用抽象这一概念归类。因为要简单的强调抽象,那就是过去的问题,就是历史的问题,尤其是欧美的“抽象”是不能再旧的概念了。今天在新媒体线索里思考它时,在对形质与介质的研究中,我们则把它归到质觉,就是从这种质的本体当中去发现,去悟到一种新的问题。物质的“质性”其中包括它的本质,也包括到它的材质。我2004年创作的实验影像《墨滴》,其中所表现的墨滴,实际上就是质象的物理性的表达,历史上我们用水来调和,以控制墨的干、湿、浓、淡来作画,但是往往忽略了墨本身的物质性也是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而它自身通过自然的变化,产生时间性的美感,体现了折射现实空间的美,给大众带来重新认识墨的功能、意义及美学价值。


形质与介质


    我们今天用数字技术在创作的时候,应该是能发现人类深层的精神空间的。另外,人类对更广阔宇宙空间的发现同时也拓展了人类的精神空间。为今天的艺术,尤其是为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今天研究艺术的本体问题来说,也起到重要作用。在北京电影学院第三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双年展中,设有“质象与叙事”这个单元,看上去是抽象展的单元。但是通过对每一幅绘画仔细观察,是可以给观众一些启示的。比如说张羽的《指印》,尽管在中国有过指书指画,但张羽的《指印》强调的是身体的行为过程,也强调了时间性中存在的美学精神,在这里没有笔的痕迹只有手指留下的印迹,指印千万次重复在宣纸上的意义,正是自我深度体验的过程。徐红明的作品看上去是绘画,是架上的艺术,其实作者也不是画出来的而是泼洒物质性的微颗粒状的矿物颜料在画面上的。于此,绘画的过程也是一种行为的过程,他强调材料的质性,矿物质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从更深层次去思考绘画带来很多对形质问题的关注,仔细分析后就不难发现,他们涉及到的很多是材质的质性之间的本体问题。采用数字的手段、影像的手段作为介质探索影像与装置的语言方式,这个线索还出现在此次展览里其它的单元,其特殊性和重要性的一面后面我们将会涉猎。所以我们保持了“质象与叙事”这个单元,目的就是要给观众一把进入新媒体艺术欣赏的钥匙。


    铅笔是最传统的媒介,但是能画出来新媒体的想法和方案,他能画出来这个概念,有一些人用计算机做一个平面的设计只是一个设计,数字手段仅作为新媒体的媒材帮助他实现了设计方案的手段,所以尚不足以称之为新媒体艺术。比如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做的动画就是新媒体艺术,都是用铅笔、炭笔画的,当与数字技术、空间、运动结合起来的视觉图像,他在跨学科中去创作既让我们视觉上满足,看后很感动,其表现的空间置换也涉及到了精神层面。他利用从最传统的办法进而到数字的办法,最终做出来则的确实是当代的问题,也是新媒体艺术。

 

☆-史特拉克《手臂上的耳朵》2006年

 

我们面临的问题


    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全球化的语境下的问题,也是从新媒体艺术作品呈现出的状态进而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包括了制作成熟度的问题。凭借工业文明的基础,以及科技手,欧美方面的兴趣点相对的成熟。这是因为他们从哲学理念上的基础十分深厚,同时尊重规律性,并致力于研究艺术的本体问题。他们的作品提出的问题更简洁明确,话语方式也得到了推进。他们的作品研究的问题有深度,关注探索精神本质。相比较之下我们的作品里存在的问题则在精神层面和制作上都相对薄弱。我们从新媒体艺术这个领域出发去创作,无疑是一个很艰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重新把技术、精神、理念相交融。如上种种,怎么能作为我们自己的一种媒介,就像我们曾经用铅笔、用油彩那样自如的去使用去创作。同样,这也对我们的影像艺术家提出了问题,比如运用3D技术的影片,可能是在一段时期当中又要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因为在近三五年,三维技术作品进步非常快,但是由于技术的发展没有人的理念发展的快,所以技术形成的样式是有几个规定性的模型。所以在不同的影片里边却会遇到同样的样式,这样语言就极易重复。但是技术又不可能同步于理念达到随心所欲的发展,所以此种语言方式便会在不同程度上有些削弱。这样就给影像艺术家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要用三维技术的话,我们要采取已有的易于理解的方式,还是应该在已有科技力量的基础之上继续推进技术的不断发展。

 

☆-田晓磊《关系》


数字交互与程序图像、虚拟与现实的视觉空间


    作品《失眠者的夜晚》是由王跖与周戭合作完成的作品。这个作品是一件装置影像,它用特效技术把光影投射在骷髅上,光影所呈现的图像又把骷髅剖开出现人物和生物图像。作品的要素是用线性影像投射在装置上,随着光影和线条的变化利用科技手段使图像发生变化,由此与人创造的宇宙世界产生关系并带来美感。这个作品利用了装置这种艺术手段,骷髅骨这一的生物元素,加上与投影仪播放的前期拍摄相结合。然后在独立的封闭的空间展出,并且在现场按一定时间规律喷雾给观众带来独特的体验感。作品不仅让我们体验到自然与人体要素的质感,也看到骷髅与影像之间变化产生的新的视觉关系问题,既有对影像语言的探究,也有造型本身带给我们的生死思考。


    还有费俊和朱迪丝·多伊尔的《姿态云》,是在影像和观看者之间产生了互动关系。艺术家用摄像头捕捉现场观众的行为动作,然后把影像投影的屏幕上,观众在现场随机产生的行为反应,会在屏幕上出现人的动作形成的轨迹的影像,画面呈现的是一种机械性的、有图示的图形。这件作品的特点是强调人对于现场的参与感受,和带有游戏感的体验。


    造型的强调以往是通过像绘画、雕塑或者电影拍摄来完成,现在有利用计算机等科技手段来呈现的数字图像,程序图像就是通过编程来实现的。展览中有一件来自中央美院徐飞的作品《诸相非相》,作品用四屏展现了一幅山水画。从远处看这个作品充满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元素和特点,但是从近处看会发现组成山水画的要素是流动的微型的立方体,通过程序控制这些立方体的运动构成山水画的视觉效果。这类作品打破了以往的视觉经验,从审美、美学、美术的方法论等角度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思考,数字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拓展了视觉经验,也开发了广阔的审美空间。

 

    数字影像艺术是在3D技术的支持下完成的,近些年在国内得到很大的发展。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展出了缪晓春的《变形记》、刘茜懿的《天籁籁》、还有田晓磊的《关系》。刘茜懿和田晓磊都是80后的艺术家。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如果说有所不同,那就是一个是从美术学的视角寻找审美的可能性,还有一个是以电影蒙太奇的语言方式叙述少女寻找天籁之声的物语。两个作品都是在研究视觉的问题,同样都是采用了造型语言转换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来了很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总而言之,刘茜懿强调了镜头和流动的画面语言,田晓磊强调了语言方式。两位青年艺术家是视觉图象的代表。缪晓春的“变形记”以及他的作品对人性、个体与集体的思考,图像的多样变化,走在了这一领域的前列。


关于影像艺术的问题


    新艺术电影是影像艺术与电影的融合及相互跨界的表达方式。电影的魅力在于它的综合性上,是把多种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的艺术,也是真正的意义上的综合艺术。


    寺山修司是一位在跨界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位置的艺术家。他是位诗人出版过很多诗集,寺山修司富有天才和创造性的创作给后人提出很多的可能性。他的实验电影是建立日本传统阴翳美学之上,可他却有与众不同之处。寺山修司没有去追求日本侘寂的审美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用作品去批评侘寂美学所束缚着视觉领域的现状。他更广范利用幽深、幽阴、幽伤、生死、玄疑等概念,并以书写、空间、表演多种手段表达他内心世界。电影作为他的其中一种手段在这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为了同样的追求,在欧美有比得格·林那威,得里克·贾曼,依萨·朱里安,席瑞·娜莎特,道格拉斯·戈登,马修·巴尼在中国也有艺术家杨福东等。马修·巴尼的影像艺术总是以行为表演贯穿全片,所以多少留下记录电影的痕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不同的艺术形态的共同作用:如行为与表演、综合材料、装置艺术、道具、化妆等。他视觉语言的丰富性无疑证明他是这个时代最具实力的视觉艺术家。从1994年至2002年,马修巴尼用八年间拍摄了划时代意义的先锋电影《悬丝》系列。他将各种视觉元素进行拆解与重新组合,电影胶片成为体现马修巴尼式的艺术及思想的最重要手段。“悬丝(Cremaster )”来自医学名词,是男性生殖器一处肌肉组织的名称,受到外界刺激能够本能地保护生命机体的平衡空间。马修巴尼通过对人类生命、人体机能,自身诸多能力极限的探索来表达他对人性本质问题的探讨与思考。他通过创造虚构梦幻的“无序”空间来将人类自身的问题、精神与环境的问题展开。同时,通过痛苦的美感中与人类心灵的碰撞去寻找与观者自身相似的感受。


    叙事是电影的重要手段,戏剧化的叙事是建立在文学的基础上。比得·格林那威的影片《夜巡》是在舞台化的情节、伦勃朗式的光线以及电影蒙太奇的语言中强调舞台戏剧的风格化。这部影片叙述了伟大的荷兰画家伦勃朗从鼎盛到哀落的传奇故事。比得?格林那威在以往的影片常利用挪用、置换、拼贴、视觉蒙太奇等手段,并在戏剧与电影、电影与美术之间互相置换构成其艺术风格。在影片《枕边禁书》中行为与书写、文字与文化、象征与隐喻创造出东方的美学空间。《夜巡》则更注重叙事与对话,从众多角度剖析伦勃朗和他的《夜巡》,并在其中容纳了很多比得·格林威的大胆设想。影片釆用了非常戏剧化的表现手段:灯光、布景频具舞台效果,舞台和场景不断切换。而影片整体色调则追求伦勃郎的绘画风格,展现他对视觉效果把握所具有的极富天才的表现力。在叙事和影像中,他为不断向主流电影挑战,颠覆传统表达方式做出创举。


关于交互影像艺术的问题


    交互影像的现场性和社会媒体的传播性,其带来现场感或者是现场的交互性都是这交互影像的独特性质。当电视机和录像机的问世已给大众带来过激动和娱乐,摄像与被摄的人群参与的快感则为今后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作为一种当代艺术语言,它的取向在于艺术本身,是在往同通俗电视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在发展。以它为手段常常把艺术家带向颓废和晦涩的情感中,并将高物质时代的荒诞心态揭露得淋漓尽致。交互影像是人们对虚拟现实世界的关注,影像的虚拟性以及虚拟动态中观者参与其中,使其具有了多维性,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方式。


    丹·格威汉在1974创作了《呈现连绵不断的过去》,该作品是通过镜子、人、摄像,三者之间的交互成影,来表现时间与空间中的现场关系。在这里摄像记录下全部事物,镜子里时时反应当下的时间状态。就如同作品名所释:时间的重叠与排序,可以说现在延续着过去,也可以说过去延续着现在。彼德·坎普斯在1972年创作的《交界》是在玻璃两侧的摄影机和投影机之间构造出一个空间,通过闭录装置技术将摄影机和投影机串连在一起。玻璃反射出一个明显的彩色轮廓的倒影,经这里录制的影像其人物显得脆弱,有飘浮游移在空间的感觉,并给人自我分裂的感受。这种现场性发挥了影像交互的独特性,完成其交互影像的特质。 科技手段呈现了分裂的视觉图,反馈出人的不安怀疑,有如幽玄的美感十分强烈突出。


    如今,社会传媒和传播又一次将影像艺术同社会发展相联系,形成一种新的美学问题,这种运动中的审美方式将形成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便携式手机在中国普及率很高尤其在城市,2011年7月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新媒体艺术节展出了作品《介质交互——微信在现》。通过微信的手段强调艺术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参与性,同时实现远程的音频与视频以及语言和文字的同步交互。


    这其中需要很多技术手段,有很大难度,我们双方通过不懈努力使之在技术上得以实现。我们共同发送身边的视频图像、语音、文字,中美双方青年学生共同参与交互作品的制作,实现微信即时交互。当时组建了4、5个群近200人参加,北京电影学院团队在北京、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等城市而明尼苏达大学团队则主要在密西比河流域组织活动。即时交互活动的影像投射在美术馆大门的墙壁之上足足一个小时之久,观众对手机影像视频反应强烈。这是借由社会普便应用的传媒手段来对艺术进行思考与实践。

 

☆-寺山修司《草迷宫》


关于生命与基因艺术的问题


    身体艺术的震撼是由于它通过身体本身去感知生活意义。有着强烈自省精神的琼·斯彭斯在接受了女性主义的思想后,开始把镜头指向英国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和流浪的吉普赛人。但她很快发现,那些以传统人文关怀思想为道德杠杆的纪实摄影对于改变现实中人的生存状态显得有气无力。她转而从人类学、戏剧、电影和自身成长的阶级背景汲取灵感,审视作为一个女性所体验的有关阶级、种族、性别关系、性体验的压抑与焦虑。当斯彭斯被诊断出乳腺癌后她的摄影进一步加强由他人的外界转向自己内在的世界。她自创一种“摄影疗法”通过拍摄已广被病魔判了死刑的自己来进行自我救赎,并进一步了解自己作为生物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的意义。斯彭斯不幸于1992年去世。她的艺术是身体和生命的全部。


    澳大利亚行为艺术家史特拉克的作品《手臂上的耳朵》是艺术家与科学家合作的产物,它利用生物技术来真实地把一只耳朵复制手臂上。这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医学手段完成的身体改造,医生从艺术家的胸腔里取出皮肤软组织在他的手臂上制出这只耳朵。用骨骼给予细胞耳朵植入蓝牙的传导器,让人通过再造耳朵与远方的人通话,史特拉克的《手臂上的耳朵》向人类自身的身体提出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警示深思。


    人类对艺术基因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十九世纪末,英国学者高尔顿就注意到艺术家族的存在,并试图从遗传的角度研究其成因。他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争议,因为有不少人认为艺术的奥秘与其说是生物基因,还不如说是文化基因。当今生命科学比高尔顿走得更远,不仅要研究人的遗传,而且可能着手改变人的基因。当代遣转基因艺术家在实践中也比高尔顿胆大,不仅要弄清人类的生物学根源,而且要根据人类的意愿将艺术基因加入生物的遗传编码,创造自然界所不曾存在的新生命,实现人类进化的新目标。
新媒体艺术在跨学科领域研究审美的问题,远远超越了视觉本身,当人类身体成为媒介迎接挑战时,精神的内在张力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勇气。而这其中计算机的技术为我们认识世界发挥着重要作用。总而言之新媒体艺术超越了我们所触及的视觉美学范畴。它向着更深奥的在人类进化论支撑下的美学进行着探索,这可能就是新媒体艺术受到关注的意义之所在。